落霞读书

5.12 “租客帝国”的致命陷阱

关灯 直达底部

从表面上看,美国住房自有率的下降,意味着更多的人必须租房居住。2013年美国住房自有率已经跌到了1980年的水平,对于“租客帝国”的模式而言,应该是天大的喜讯,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租客帝国”的模式貌似合理,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美国的住房自有率已经降到1980年的水平

美国家庭扣除通胀之后的真实收入的增长率处于下降趋势,2013年出现负增长

被迫租房的家庭,主要都是经济条件一般或者较差的家庭,他们要么是从前的房主,被银行扫地出门;要么是刚组建的新家庭,正被学生贷款和其他负债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租户以美国的中位家庭为代表,假如他们承受不起按揭月供,那么他们能够承受的房租同样是有限的,而且增长空间不大。

由于华尔街炒房团的带动,超级廉价的出租房资源已被迅速瓜分完毕,而房价的快速攀升,使炒房团的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2012年年初,炒房团投资的租金回报率高达14%~27%,而到2013年下半年,租房的收益率迅速降至3%~4%。与此同时,华尔街炒房团的平均出租率仅50%,远不如当初预计得那样高。黑石算是表现比较好的,出手早,买价低,资金大,形成了规模效应,出租率超过了80%,但整体独栋房出租的收益率也只有6%,其他炒房团很难超过黑石。

管理数万幢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房产,是一件砸石头的苦力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与管理住客高度集中的连锁酒店完全不同。“租客帝国”的每一幢房子都相当于一个迷你酒店,日常维护和经营管理的成本很难大幅降低。

“租客帝国”试图以工业化的大规模定制产品,来满足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族群风俗的客户需求,特别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化偏好,更是难以面面俱到。住家不同于吃麦当劳和住酒店,一顿或一夜就解决问题,居住是长期的、个性化的过程,它与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息息相关。

美国20世纪90年代曾兴起过一阵以互联网替代房地产中介的风潮,理论上非常合理,实际上却行不通。因为人们必须走进那幢房子,触摸厨房的台面,拧开浴室的水龙头,踏上柔软的地毯,走上阳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才能确定是不是会发生名叫喜爱的那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所有大批量生产的东西,都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人们对该产品没有、也不需要发生任何特殊的感情联系,住房显然不属于此类。

这些只是经营模式的缺陷,而更致命的是融资模式的潜在危险。

的确,利率飙升对黑石和其他的华尔街炒房团已经拿下的房产并不构成直接威胁,因为它们基本采用的是全现金购买。但是,6%这样的收益率是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有潜力的商业模式的,特别是在模式形成的初期。要想成功实现“租客帝国”的理想,华尔街炒房团必须不断扩大规模,以规模效应降低的成本,来抵偿人员不断膨胀的支出,它不仅要面对购房成本的不断上升和租户支付能力增长有限所造成的瓶颈,而且还要遭受融资成本飙升的严峻考验。

华尔街炒房团的资金源于资本市场和大银行,德意志银行就是“租客帝国”模式最大的资金供应者。当利率火山爆发时,回购市场、利率掉期、债券股票都会遭受灭顶之灾,资本市场流动性陷入枯竭。各大银行自身难保,对冲基金哭天喊地,哪里还有资金去扩大“租客帝国”的疆域?

👓 落·霞+读·书=- l u o x i a d u s h u . c o m -=-

更可能发生的是,炒房团内部的众多机构爆发资金链断裂,被迫大规模抛售房产套现,此时,房主们被“月供惊魂”逼得大规模违约,炒房的散户们吓得四散奔逃,谁有能力接住动辄成千上万幢房屋的抛盘?

“租客帝国”恐怕在下一轮利率危机到来之前还没来得及达到规模效应,就已经命丧黄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