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加缪生平与创作年表 · 1
李玉民 编译
1913年
11月7日,阿尔贝·加缪生于阿尔及利亚的小镇蒙多维。
他是个混血儿,父母的身份极为复杂,两边的家庭都漂泊不定,最后到阿尔及利亚这块殖民地重新开始生活。
父亲吕西安·奥古斯特·加缪1885年11月8日生于阿尔及利亚。祖籍法国波尔多,早年迁往阿尔萨斯,全家于1871年到阿尔及利亚落地生根。吕西安·奥古斯特·加缪刚生下一年,便遭丧父之痛,他被送进孤儿院,长大一点逃离,到葡萄园当学徒。
母亲卡特琳·辛泰斯(加缪的女儿取名为卡特琳,而《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的一个朋友,则叫辛泰斯)祖籍西班牙,生活在米诺尔克岛。全家迁至阿尔及利亚之后,她父亲才出世,这是个农业工人的家庭。
吕西安·奥古斯特·加缪于1909年同比他大三岁的卡特琳·辛泰斯结婚。1910年,他们生下第一个儿子,取名吕西安;1913年生下第二个儿子,便是阿尔贝·加缪。
1914年
战争阴云密布。6月,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先向俄国宣战,于8月3日又向法国宣战。
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就要毁掉多少像加缪这样贫苦的家庭。“我和同年龄的所有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中一起长大的。我们的历史从那以后,屠杀、非正义和暴力,就始终没有间断过。”(《夏》)
吕西安·奥古斯特·加缪应征入伍,编在称为“朱阿夫军团”的海外军团。他随军开到巴黎附近,8月24日参加了为阻止德军进攻的马恩河战役,不幸头部中炮弹片受伤,被送到后方医院,于10月11日死在圣布里厄医院,并埋葬在当地。
加缪的母亲得知噩耗,精神遭到沉重打击,几乎失聪,并出现话语障碍。寡母带着两个幼儿,生活陷入更加穷苦的境地,搬到阿尔及尔的贝尔库贫民区。她从未去祭过丈夫,说圣比尤克城的圣米歇尔阵亡军人墓地太遥远。直到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纪念名人的组织才在他父亲的墓前树了一块墓碑。她先是在弹药厂做工,后来又给人家做家务,勉强维持生计。一起生活的还有外祖母和有残疾当桶匠的舅舅。
1915年至1918年
加缪就是在这种穷苦的环境,在几个亲人中间长大的。这个环境不仅生活困苦,而且也没有精神食粮,亲人都不识字,家里也没有一本书,可以说加缪的童年是在文化和历史的真空中度过的。
🍓 落 # 霞 # 读 # 书 #=- l u o x i a d u s h u . c o m -=
然而,他有一个“温柔的好母亲”,尽管母亲没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爱抚孩子。他的沉默寡言、天生的自豪感和朴实的性情,多半受他母亲的影响。
这个小男孩还有阳光和大海,这是他一生都享用不尽的财富。“首先,对我来说,贫穷从来就不是一种不幸……我置身于贫穷和阳光之间。由于贫穷,我才不会相信,阳光下和历史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而阳光又让我明白,历史不等于一切。”(《反与正》作者序)
连着海边的贝尔库贫民区,却向他提供阳光、沙滩和大海。加缪和他的小朋友在那里学会游泳,在阳光下嬉戏,观察繁忙的穷人世界。
贝尔库是加缪上的第一所学校,是他上的人生第一课。在贝尔库,不同种族的人混杂在一起,各种活动和各种现象相交织,加缪在这所学校里长大,没有种族的意识,养成独立的人格,能平易而坦诚地同各个阶层的人交往,毫无知识界常有的那种歧视和嫉妒。
1919年
加缪进入贝尔库区小学校,他从封闭的家庭走进开放的世界。这所公立学校设备齐全,又有完善的校规,这正合加缪的心思,于是他又走进书的世界。他大量阅读从区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借的书,老师和其他人也愿意借书给他看,他的智慧有了惊人的发展。加缪在班里年龄小,体质又弱,但是他有一种能影响别人的魅力,这种影响力来自他的聪明和智慧。他喜欢有听众,同学们也爱听他讲故事。为此,他甚至独自去海滩练口才,效仿古代的狄摩西尼的做法,口含小石子高声朗诵诗歌。
随着加缪戏剧才能的发展,后来他组建了剧团,创作剧本,甚至还努力振兴悲剧。
192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两年之后,加缪才被确认为战争孤儿,应由国家抚养,他终于能领一笔小小的奖学金,用来买学习和生活必需品。
后来,加缪曾向女友玛格丽特·多布朗透露,七岁时他就想成为作家。
1921年至1924年
加缪在学校以学习成绩优异著称,他在班里法语成绩始终是第一,显示出语言才能。
1923年10月,加缪升到五年级,也快满十周岁了。这个毕业班的法语教师路易·热尔曼是个特级教师,他在学校很有影响,颇有声誉。他已经注意到加缪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超乎寻常地进行家访。
当年实行五年义务教育,一般孩子小学一毕业,就去找活干。加缪的哥哥吕西安十五岁就去干活挣钱了,加缪也不能例外。热尔曼先生劝说加缪的家人,让孩子继续念书,上中学可以争取奖学金。外祖母虽然反对,这次沉默寡言的母亲却讲话了,要让二儿子考中学。
热尔曼给加缪指定一年中应读的书目,他在课堂上朗读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壕生活的小说《木十字架》,给加缪以极大的震动。后来,加缪在《第一个人》的手稿中,就描述了他的感受和激动。热尔曼对所有战争中失去父亲的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加缪的成长影响至深。加缪念念不忘这位小学老师对他的教导,乃至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把授奖仪式的答谢词献给他的启蒙老师,恭恭敬敬地写上:“路易·热尔曼先生。”
1924年6月,加缪和他的同窗好友安德烈·维尔纳夫考取了格朗中学。10月份开学,加缪享有奖学金,成为半寄宿生,他选择了A类课程,即主修法语和拉丁文。
1925年至1930年
加缪在中学,也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从上中学起的假期,他不再和同学一起去海滩嬉戏,而是谎报年龄,开始打工。
课间休息,他最爱踢足球,他一般当守门员,有时也当队长,踢中锋位置。他踢球很勇猛,时常受伤。“不久我就明白了,球绝不会从你预料的方向传来。这一点对我的生活很有帮助,尤其是在法国,不是人人都那么正直。”
1928年,加缪进入阿尔及尔大学拉散俱乐部少年足球队。他写道:“归根结底,正因为如此,我才特别热爱我的足球队,为了胜利的喜悦,尤其这种喜悦同拼搏之后的疲惫感觉相结合,那真是美妙极了,但同时也是为了输球之后的晚上想哭的那种傻念头。”(拉散俱乐部《周报》)
像所有善于思考的人那样,他从激烈的球场所领悟的,绝不仅仅是男子汉气概和拼搏精神:“多年来我看到世人许许多多表演之后,最终对人类道德和义务最肯定的东西的认识,还应当归功于体育,这是我在拉散俱乐部少年队里学到的。”(1953年4月15日《勒鲁亚体育简报》)
此外,这种集体运动也培养了他的集体意识、与人合作的精神。他把这种作风,也带到了他的社会活动和戏剧活动中。
加缪念中学时,思想极为活跃,他常和要好的同学聚在咖啡馆里,无休止地争论时局、政治问题和国际形势。当然,大多时候还是讨论文学问题,而马尔罗和纪德,则是这些青年学生讨论的热门话题。
马尔罗于1926年发表《西方的诱惑》,1928年出版《征服者》,他在作品中所倡导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冒险精神,对加缪极具吸引力。
同样,纪德早年出版了《人间食粮》,1926年发表了《伪币制造者》《如果种子不死》,1927年发表《刚果之行》,1928年发表《乍得归来》。纪德的作品影响着一代青年,加缪也不例外。不过,他十一岁时错过了阅读纪德作品的机会,到了十六岁,即1929年看了纪德《人间食粮》,开始从艺术上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1929年至1930年,加缪上高中二年级,准备中学会考的第一阶段课程。从1930年10月开始准备第二阶段考试。在这一学年,加缪遇到了他的第二位恩师让·格勒尼埃。
让·格勒尼埃一生从事教育,喜爱文学,时常写些随笔,他教授的哲学课生动有趣,对学生富有启发作用,使加缪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他是个伯乐式的教授,第一次走进加缪的教室,就发现了这个特别有前途的学生。
1930年至1931年
加缪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他于1930年12月,出现肺结核症状,直到咳嗽加重,甚至晕过去一回才由外祖母带着去看病,并住进医院。当时没有特效药,肺结核病死亡率很高,至少要拖累一生。加缪一生都受这种病菌的不断侵袭和折磨,他以坚强意志和巨大勇气与病魔相搏。经历过死亡的威胁,加缪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在以后的生活和创作中,表现出更大的激情。
加缪因病辍学,幸而能住到生活富裕的姨父家中养病。姨父阿科尔虽开肉店,但是个爱读书、喜欢交际的人,他那种无拘无束的性情、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对加缪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32年
加缪病愈复学,在高中多念一年,就有了同让·格勒尼埃多接触的时间。在加缪刚生病时,这位老师还去他家中看望,在加缪升入大学后,也给他上过课。加缪则时常去老师家讨论问题,两个人从师生情发展成忘年交,直到加缪不幸遇车祸去世,让·格勒尼埃又为经典本的《加缪全集》作序。
加缪先后将他的《心灵之死》《反与正》《反抗者》献给让·格勒尼埃,还为让·格勒尼埃的《岛》的再版作序。《岛》给他以心灵的震撼,比得上他阅读《人间食粮》时的感受:“我们需要更敏锐的大师,需要类似在彼岸出生的一个人。他应当热爱阳光,热爱健美的躯体,并用难以模仿的一种语言告诉我们这一切外表美丽,但终究要消亡,因此要倍加珍惜。”(《岛》序言)
让·格勒尼埃的作品,向加缪提供了一个思考的领域,一个思考的范畴。加缪写道:
……我遇见让·格勒尼埃。他也一样,递给我的东西里有一本书,是安德烈·德·里什欧的一部小说,名为《痛苦》。我不了解安德烈·德·里什欧。不过,我始终没有忘记,他那部好书,是头一部向我谈论我所了解的事物的书:一位母亲,穷困、晴朗的天空……我照惯例一夜看完,醒来之后,就拥有了一种异样的、全新的自由,到了一片陌生的土地上,犹豫着向前走。这次我了解到,书籍不仅仅散播遗忘和消遣。我执意的沉默,这种朦胧而巨大的痛苦、这怪诞的世界、我家人的高尚情操、他们的穷困,最后还有我的秘密,原来这一切都可以讲述……《痛苦》让我隐约看到创作的世界,而纪德又将促使我闯进去。(《相遇安德烈·纪德》)
加缪通过中学会考。在让·格勒尼埃的鼓励下,开始尝试写作,在学生自办的小型文艺杂志《南方》上,发表一些随笔。
1933年
1月30日,希特勒上台。亨利·巴比塞和罗曼·罗兰发起反法西斯运动,加缪很快就积极投入这场运动。
加缪进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他开始写读书笔记,其中提到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格勒尼埃,尤其提到纪德。他写道:“我这感情太好冲动,应当学会克制。我相信能控制住自己,能用嘲讽、冷漠来打掩护。我应当改变调子。”这是他初次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