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服务业是如何崛起的 · 下
在美索尼亚国的另一次经济会议上,本·伯南柯声称,双方的这种关系堪称最新也是最有效的经济分工的典范。
他解释说,美索尼亚国在消费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对整个海域都是有利的。他指出,其他任何岛屿的居民都没有这么强劲的购买力,美索尼亚人的消费能力是最可靠的。美索尼亚国拥有宽阔的道路、豪华的汽车和奢华的豪宅,所有的一切都使他们成为最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
美索尼亚人乐观进取,即便身无分文也敢花钱。因此,其他岛屿可以更有效地把消费外包给美索尼亚国!
另外,伯南柯也解释说,中岛帝国最善于储蓄和制造商品。因此,他指出:“将制造业外包给中岛帝国,效率更高。”
故事引申
与大多数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一样,伯南柯认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最大的消费群体就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尽情购物要比卖力工作更让人快乐。这一点连傻瓜都知道。但是,是卖力工作的人,而不是尽情购物的人,第一时间将商品放在货架上。没有产品,购买就无从谈起。一旦某个产品被生产出来,它将必然被用于销售。可能发生变化的仅仅是其购买者和价格。
现实链接
过去10年里,全球经济失衡是大多数重量级经济会议上常常讨论的问题。虽然人们为此发表了无数的演讲,写过长篇累牍的报道,这个问题却丝毫没有得到解决。
全球经济失衡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美国的贸易逆差。在美国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出口都大于进口,造成贸易顺差。在有些年份,尤其是接近20世纪中叶的时候,贸易顺差额还相当巨大。美国利用这些盈余在国内置办了更多资产,在国外也购买了不少资产。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末,贸易平衡被打破了。自1976年以来,美国开始常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贸易逆差的扩大。如果没有全球经济系统对美元的内在需求,任何国家都无法长期维持这种失衡状态。各家公司和各国政府都会拒绝用商品交换无法购买任何东西的货币。
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贸易逆差为100亿~500亿美元,虽然数额巨大,但仍在掌控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贸易逆差冲破1 000亿美元关口。虽然数额大得惊人,但与美国巨大的经济总量相比,这个缺口相对不大。不过,一进入21世纪,情况就变得严重了。
🐕 落·霞*读·书=- l u o x i a d u s h u . c o m -=
21世纪的前10年是中国作为出口型经济大国崛起的10年。在这10年里,美国的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都达到6 000亿美元,2006年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7 63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每个美国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分摊2 500美元。
幸好,2008年经济衰退开始后,美国的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但是,正如我们亲眼所见的那样,美国的政策很快终结了这种积极的趋势。
正常来讲,贸易逆差能够自我调节。
如果一个国家处于贸易顺差状态,也就是说其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就会在国际上形成对其货币的需求。如果你想要该国的产品,你就需要该国的货币。所以,强势的贸易地位会使一国货币坚·挺,弱势的贸易地位会导致该国货币疲软。如果没有人想购买你的产品,也就没有人需要你的货币。
但是,一旦一国的货币升值,该国的产品也会相应涨价。这就给处于弱势贸易地位的国家提供了进入该国市场的机会。他们的商品销售得越多,国际市场对其货币的需求就越大。这股货币平衡力量会使脱缰野马般的贸易失衡得到控制。
然而,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以及中国政府保持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决定破坏了这一机制,使局势越发不可收拾。
近些年来,为了给其出口企业提供一种理论上的优势,多国政府广泛开展多项活动抑制其货币,这些活动引发了人们所说的“全球货币战争”。这是一种非常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对抗,因为对抗的目的通常不是除掉对手,而是干掉自己。
诚然,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销售渠道卖掉更多的产品,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损失部分利润。另外,廉价货币同时也会提高进口成本,因为出口不过是补偿进口的一种方式。一个国家有意弱化本国货币,以此让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来补偿进口商品。这便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