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读书

PART9 旧梦 · 一

关灯 直达底部

我喜欢去过的每一个国家,除了古巴。

我生古巴的气,更生自己的气——那么多人爱它,

赞美它,我怎么竟完全没有同感?

🥑 落=霞=读=书- l u o x i a d u s h u . c o m -

我热爱海明威,仰慕切·格瓦拉,欣赏哈瓦那的建筑,

甚至沉醉于特里尼达破败凄凉的美,

可是我真的不怎么喜欢古巴。

 

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身在哥伦比亚著名的殖民城卡特赫那。尽管旅游书上以极其煽情的口吻说“这是个美如仙境的城市”,我们却并没有预期的沉醉和感动。拉丁美洲最不缺的就是殖民城,美是真的美,可是一路过来看得太过饱和,审美神经已经接近麻木了。落霞

我问铭基:“看了这么多殖民城,你觉得哪里最美?”

他想了想:“Havana(哈瓦那)。你呢?”

“Trinidad(特里尼达)。”我不假思索地说。

居然两座城市都在古巴。

我这才意识到我终究还是无法避开那短短七天的经历。

有些经历就像记忆的原材料,仿佛记忆正在制造将来回忆的剧集。小吃摊的油烟,路边翻倒的垃圾桶,公车乘客搭在窗上的一只手臂,晾衣绳上的衣服,的士司机指向某个方向的手指……我们都见过,可是究竟在哪里呢?遗忘,并不是一块被消灭的空白,而是记忆决定将它们排除在剧情之外,因为它不太愿意储存一些特定的经历,尽管它仍然留下了它经过的痕迹。

古巴便是那种“特定的经历”。走在哥伦比亚熙来攘往的街道上,我和铭基常常会忍不住感慨:

“这才是真正的食物嘛,你还记得我们在古巴吃过的那个——”

“不知道古巴人看到这个会怎么想?”

“资本主义就是浪费啊,如果是在古巴——”

“这个已经很不错了,想想古巴人民吧……”

和很多人一样,我对古巴的感情始于海明威。这位曾经发出“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美国硬汉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古巴哈瓦那度过的。他曾经这样描述古巴:“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海明威在这个对他来说“像家一样的地方”写出了两本伟大的著作:《老人与海》和《丧钟为谁而鸣》,令所有人都记住了那个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也记住了美国战后一代的迷茫。

 

发表评论